2025-11-01          
实验室通风系统及通风管路的规划设计是保障实验室安全、控制污染物扩散、满足人员健康和实验环境要求的核心环节。其设计需结合实验室类型(如化学、生物、物理实验室)、实验内容(有害物种类、浓度、散发量)、人员操作习惯及相关规范标准,综合考虑安全性、合规性、节能性和可维护性。
一、设计核心原则
1.安全优先:优先排出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、有害、易燃易爆气体,确保实验区域空气符合《实验室空气质量标准》。
2.效率最优:通过合理布局减少管路阻力,保证通风柜、排风点的风速稳定(通风柜面风速通常需维持在0.5m/s±0.1m/s)。
3.节能合规:采用变频风机、补风系统等降低能耗,同时满足《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》等法规要求。
二、通风系统核心组成
通风系统主要由“排风设备-管路系统-控制装置”三部分构成,各组件功能与选型要点如下:
1.排风设备:
核心为通风柜,其次包括原子吸收罩、万向抽气罩等局部排风装置。
通风柜:根据实验需求选择,腐蚀性实验优先选PP材质,高温实验需选耐高温台面,补风型通风柜可减少室内冷/热空气损失。
局部排风罩:针对特定实验设备(如通风橱外的反应装置),需确保罩口与污染源距离≤30cm,保证捕集效率。
2.排风动力与处理设备:
风机:优先选用离心风机,安装在屋顶或室外,避免噪音与振动影响实验室;若排放气体含腐蚀成分,需选防腐风机。
废气处理:含酸碱气体需配喷淋塔,含有机废气需配活性炭吸附装置,确保排放符合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》。
3.控制系统:
风速控制:通过变频风机与风阀联动,实时监测通风柜面风速,风速异常时自动报警。
联动控制:通风柜开启时自动启动风机,实验台照明、补风系统同步联动,提升操作便利性。

三、通风管路规划设计关键要点
管路规划直接影响通风效率,需重点关注布局、管径与材料三大维度:
1.管路布局:
路径最短化:主管道尽量沿实验室外墙或走廊吊顶布置,减少弯头(90°弯头阻力大,优先用45°弯头)。
避免交叉干扰:管路需避开消防管道、电缆桥架等,与其他管线间距≥15cm,同时预留检修空间。
分区域排风:将产生同类污染物的实验室(如有机实验室、无机实验室)归为同一排风系统,避免交叉污染。
2.管径计算:
依据“风量=风速×截面积”计算,主管道风速控制在6-8m/s,支管风速控制在4-6m/s,避免风速过高产生噪音或过低导致积尘。
同一系统内,管径需随风量减少逐步缩小(如主管道用Φ250mm,支管可降至Φ160mm),避免“大管接小管”导致阻力骤增。
3.材料选择:
腐蚀性环境(如酸碱实验室):优先选PP管或FRP管,耐化学腐蚀且重量轻。
普通环境(如物理实验室):可选镀锌钢板风管,强度高、成本低,需做防腐处理。
密封要求:所有接口用耐腐密封胶(如PP管专用胶)密封,防止废气泄漏。
实验室通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,绝不是简单的“安个风机接根管”。它需要建筑师、实验室用户、暖通工程师和控制系统工程师的紧密协作。
对于新建实验室: 强烈建议采用VAV系统,虽然初期投入高,但长期运行成本和安全性回报显著。
对于改造项目: 必须对现有系统进行彻底评估,重点检查管道腐蚀情况、风机性能和控制系统是否老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