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10-30          
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保护人民健康、保障公共卫生安全、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屏障。为贯彻落实《"十四五"国民健康规划》和《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等政策文件,全国各地正积极推进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。提升公共卫生检测能力与生物安全防护水平,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及地方实践要求,制定本方案,明确实验室建设的核心要素与实施要点。
一、建设依据
国家规范: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》(2025版)、《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》(GB 50346)、《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》(GB 19489)、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技术规范》(GB 50881)。
地方要求:以上海为例,区级实验室检测参数需达480项以上;河南明确实验室建设需衔接“数智疾控”发展规划,预留信息化升级接口。
二、功能分区与布局设计
实验室需按生物安全防护水平(BSL-1至BSL-4)分级建设,采用“三区两缓”模块化布局,确保人流、物流、气流单向流动,避免交叉污染:
清洁区:含办公区、试剂准备室、耗材储存室,用于实验前准备及人员办公,保持正压环境,与半污染区通过缓冲间分隔。
半污染区:包括样品接收室、样品处理室、洗涤消毒室,负责样品的初步处理与实验器具清洁,压力介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。
污染区:为核心实验区,如BSL-2/3实验室、病原分离室等,需维持负压(BSL-3核心区负压不低于-30Pa),气流由清洁区向污染区单向流动。
缓冲间:设于各功能区之间,配备互锁门、风淋装置,防止空气交叉流通,人员需在此更换防护装备。

三、设备配置标准
根据疾控中心层级差异,按“按需配置、适度超前”原则配备设备,确保满足检测需求:
省级
核心检测领域:分子生物学、毒理学、病原学
关键设备:实时荧光定量PCR仪、全自动微生物质谱仪、感染动物房设备、流式细胞仪、高效液相色谱仪
地级
核心检测领域:传染病检测、理化分析
关键设备:核酸提取仪、酶标仪、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、气相色谱仪、生物安全柜(Ⅱ级)
县级
核心检测领域:常规检测、初筛实验
关键设备:半自动生化分析仪、胶体金读数仪、空气微生物采样器、普通PCR仪、高压灭菌器
四、生物安全保障措施
通风系统:采用全新风系统,配备高效空气过滤器(HEPA),过滤器需定期检测与更换,排气经处理后达标排放。
防护装备:BSL-2及以上实验室配备防护服、护目镜、N95口罩、生物安全柜等,BSL-3实验室需额外配备正压防护服。
废物处理:实验废弃物分类收集,感染性废物经高压灭菌处理,化学废物按危废管理规范处置,废水经专用处理设施灭菌达标后排放。
应急处置:配备洗眼器、紧急喷淋装置,制定生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,定期开展应急演练。
五、质量控制与建设要求
质量体系:实验室需通过CNAS认证或CMA资质认定,建立完整的质量手册、程序文件,定期开展室间质评与内部质控,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。
建筑材料:地面、墙面采用无缝耐腐蚀材料(如PVC卷材、环氧树脂涂料),墙角做圆弧处理,便于清洁消毒;门窗具备良好的密闭性与抗压性。
空间预留:预留模块化扩展空间,满足未来设备升级、检测项目增加的需求,信息化线路(如网络、供电、通风管道)采用隐蔽式设计,便于维护。
疾控中心实验室是公共卫生防控的“核心技术堡垒”,通过科学分级、精准配置、严格管理,可实现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主动预警”的能力跃升,为保障公众健康、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坚实支撑。